靓嘟嘟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新闻

刘正刚-1957年,贵州一老农说了个成语,为何被重庆公安逮捕?

2024年04月22日 靓嘟嘟 浏览量:

1957年5月,在贵州一个名叫“濯水镇”的地方,本该热闹非凡的县城里,一位老农因为与人交谈时无意间说了个成语——不翼而飞,被人举报到公安机关,之后被专程从重庆赶来的干警抓走。为什么对于我们来讲很普通的成语,在别人眼里就成了抓人的证据呢?

原来,成语是文化人才会用得到的东西,对于一个自称“文盲”的老农来说,这属实是不正常的。

而经过调查,这个表面上是老农的人身份并不简单,他就是潜伏了8年的少将特务,也是大陆最后的一位国民党少将——郑蕴侠。

这样一位“高级特工”为何会在一个小地方改名换姓地潜逃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

图-郑蕴侠

郑蕴侠,1907年生于江西临川一户官宦家庭,在高材生父亲的影响下,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学习法律和军事知识,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在北伐队伍里的第一军军法处担任上尉军法官。

后来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才能,受到了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俩的器重。既然提到了他们二人,那我们就来讲讲这兄弟俩。

图-陈立夫、陈果夫

当时陈果夫和陈立夫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借了蒋介石的光,两兄弟一步一步崛起,逐渐掌管了国民党党务机构,还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

身处显眼的位置自然会惹人眼红,当时就有许多争夺权利的人想要把他们两个拉下马,虽然用尽了各种办法,但陈家兄弟二人仍然身居高位,毫无动摇。

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兄弟俩杀了无数人,有的甚至是自己人,他们非常狠,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也是。

图-蒋介石与陈立夫和陈果夫兄弟

而在这一复杂权力背景下,诞生了“中统”这一特殊的情报机构,兄弟俩靠着“中统”获取了很多情报。

在这期间,他们挖掘出了郑蕴侠这一宝藏,郑蕴侠当时有着非常丰富的法律和军事知识,是个很有能力的人。这对于人才紧缺的陈家兄弟二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他们二人赶紧盛情邀请郑蕴侠来到他们的组织,得到认可后的郑蕴侠,在一个惨淡昏暗寒冷的地下室里开始了他情报特务的一生,也开启了成为“中统利刃”的一生。

图-军统局旧照

1938年打响的著名的台儿庄大战,原定于做宣传的郑蕴侠亲自走到前线,率领了一支政工队,在滕县参与了艰难的守城战。

战场上他苦苦挣扎,却也没有放弃与他同战的队友的生命,他亲眼目睹了抗日良将“王铭章”牺牲于战场,子弹把他打得穿肠烂。

援军到时,郑蕴侠正掩护着他的同伴进行突围,虽全身血污,但仍然咬牙坚持抗战。

因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冷漠和残酷,所以他化用岳飞的话这样说道:“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东洋血”。壮志激昂,大有跟日军拼命之力量。

图-台儿庄大战

而从这场战斗中我们也能看出,郑蕴侠本人的军事才能不仅在理论上极为丰富,在实践中也能够灵活运用。

1941年,郑蕴侠担任了重庆军委会坚信通讯社社长一职,与中国远征军一同奔赴缅甸,在当地主持通讯。

1946年郑蕴侠随陈立夫前往重庆,起因在重庆街头,李公朴带领大家开展集会,目的是为了反独裁。

图-李公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

可国民党哪里会容忍这样挑战权威的事件存在,于是就派了陈家二兄弟中的陈立夫对大会的纪律进行扰乱。

陈立夫用暴力打击了参与集会的人员,也危害到了无辜群众,他们肆意屠杀人民群众,视人命如草芥,把杀伐当做阻止集会的唯一手段,他们冷漠地残害同胞。

在郭沫若上台讲话的时候,不停地扇他耳光,倒下,站起来,倒下,站起来,郭沫若就这样以铿锵铁骨的状态被赶下了台,他们以铁血政策打压了这次大会。

图-郭沫若

1946年2月郑蕴侠到场后,大步登上台,对底下群众展开了教育,李公朴刚想上台发言,就在这时,郑蕴侠抬手拿下帽子连续挥动了三下,这就是他的行动信号。

只见一群特务冲上台,郑蕴侠假惺惺地以集会没有挂旗的名义,对李公仆展开袭击,李公仆被打得浑身是血,染红了整个集会。

特务们红了眼,招呼场外的特务也一起将底下的群众一顿暴打,现场混乱不堪,到处是血,这一场乱战终究是打了起来。

郑蕴侠后来回忆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也苦痛不堪,眼前的红色成了他对那段记忆的独特回忆。

后来的“沧白堂事件”,他也是作为指挥领导参与其中,当时的周恩来悉知了郑蕴侠事件后,发出了八个字: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重庆解放后,本来想逃往台湾的郑蕴侠,在去成都坐飞机的途中,他的轿车半路突然出现问题,司机下车检查时逃跑了。

当时的郑蕴侠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事情就这么巧?后来郑蕴侠才知道,原来他早就被发现了,那个司机就是共产党的人,他早已弃暗投明,把他暴露了。

这样一来,成都的飞机肯定赶不上了,那就只有炸掉汽车,各自逃命。

图-周恩来

然后郑蕴侠想要投靠王元虎,王元虎正在起义,第二天对赶来的郑蕴侠说:“你来晚了,已经在集结起义队伍了。”

郑蕴侠投靠无果,想要逃亡缅甸,因为曾随远征军去过缅甸,所以也算熟悉,但是途中困难重重,郑蕴侠只能先在四川暂避,本想找份简单的工作隐藏身份,但还是有被抓捕的危险

后来的郑蕴侠经过多次逃亡,数次走投无路,屡次碰壁,才来到了一个隐蔽的小镇。

那么这时的郑蕴侠究竟是在哪里呢?他又是如何逃离了众多搜捕,安生立命长达八年之久呢?

郑蕴侠当时正潜藏在贵州的务川县,一个名叫“濯水镇”的地方,化名刘正刚。在这里,他伪装成为了一个“土生土长”的杂货郎,将带来的一些装备卖掉,然后用这笔钱买了一些针线、火柴类的小百货,然后在当地卖

这样的小物件不起眼,也不惹人注意,能够给郑蕴侠带来很好的伪装,也是他能够成功“混入”这个镇上的原因。

图-小摊贩

这个镇很小,不足2000人,与外界交流甚少,是个较为封闭的地方,但是这里对于郑蕴侠来说,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藏身地,而在这里,郑蕴侠也迎来了他的爱情。

由于郑蕴侠看上去很老实,又是外来人,加上卖货郎的掩藏身份,当地人把他当做可怜的漂泊者,借着各种帮助当地人的机会渐渐地与他们熟识起来,完美的融入了这里的乡镇生活,住在一个姓何的大娘院里。

潜伏的日子其实并不好受,他每次从梦中惊醒,总想流泪,那些噩梦缠了他八年之久。

八年的时间,他一闭上眼就会想起那场血案,那些死在他手里生命仿佛会在每一个午夜梦回时刻哭喊着,即使有了妻子,可是他特务的身份并不能被暴露,他隐忍了下来。

但他没有办法,他已经开始做了,他想,他没有反悔的机会了,一次他想自杀,却恰好被人救下。其实他舍不得妻子,但是没有办法,他不知道怎样才能洗清他的罪孽,就这样,他在这里度过了胆战心惊却又平凡的日子。

土改后,郑蕴侠利用乡民的天真淳朴和他们的信任,被评为贫民,这对他身份的隐藏也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郑蕴侠极难被抓捕的原因之一。

土地改革

在当地人眼里,他就是个老实憨厚淳朴的卖货郎,日子过得很苦,这种印象对他来说是有利的。

但即使如此,他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在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镇上没有婚姻,这是不合理的,他需要一个家庭,一个女人,一段能更快速稳妥成为本地人的婚姻。

就这样,他结识了他的妻子——邵春兰,邵春兰是山东人,当时流民很多,邵春兰流浪至此,恰好在门前乞讨,由于邵春兰各方面都很普通,很老实,不扎眼,放在人群里也不会引人注目,尤其话也不多,不会话多败事,郑蕴侠就把她当做婚姻的目标,安抚照顾她,对她很好。

在这样一种刻意营造的暧昧氛围下,他们相爱并成婚,在贵州本地住了下来。邵春兰其实已经爱上了郑蕴侠,因为在她看来,这个男人十分老实,见多识广,尤其对自己也很好,是个能托付终身的好男人,就这样郑蕴侠在本地如鱼得水,乐在其中。

1956年公私合营,农村生产合作社掀起大风浪,各地都在响应政策的号召,这个偏僻封闭的小镇也不例外,由于郑蕴侠平时表现很好,很积极,乡民们就推选郑蕴侠去县里学习。

公私合营

因为在没什么见识农民眼里,郑蕴侠是个见多识广,走南闯北的人,当地人对郑蕴侠也非常信任,就这样,郑蕴侠受邀被派去县里学习,这让郑蕴侠十分苦恼,本来就是想躲到偏僻的村里让人找不到,这下好了,县里人多,有认识的人也说不定,但他又不得不去,这使得他在县里如履薄冰。

在县里学习完后,原本是在濯水的一家合作食堂当会计,后来郑蕴侠被调到公私合营商店去了,这让郑蕴侠危机感更深,也因此引起了当地人的怀疑。

郑蕴侠刚来的时候说自己是个小文盲,刚刚学会认字,不太熟,不会写也不会认,但是在别人教他打算盘的时候他又很快能学会,能非常灵活的打算盘,这可不像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能拥有的学习能力,然而这点无关紧要的小怀疑,却为后来郑蕴侠被捕打下了基础。

1957年,郑蕴侠在一次与领导的闲谈中,高谈阔论,越说越开心,无意中说了句“不翼而飞”,这让有心人对他产生了怀疑,那人悄悄地向公安举报了这一异常现象,于是他被怀疑,被监视。又一次去县里的机会,他已经知道自己很可能被重点关注了,于是一边做会计,一边等人来抓他。

解放初期的农民

1958年,郑蕴侠迎来了他被抓捕的日子,在当地李医生的帮助下,重庆的公安很快将枪口抵住了郑蕴侠的脑袋,他认命般束手就擒。

潜藏八年的中统特务,终于被公安抓捕归案。国内首部电视纪录剧情片《迷徒》就是根据郑蕴侠的经历改编而成,它用微观视角,以真实人物为基础,走访了大量地方,也采访到了郑蕴侠本人,向世人再现了上世纪我国是如何奋勇前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力握政权,走向光明的辉煌故事。

郑蕴侠被判入狱17年,他玩笑自称是国民党在大陆上最后一位落网的国民党将军,而此时,国内局势也动荡不安,无数的特务还是潜藏在了共产党看不见的地方,抓捕极其艰难。

而国民党的司马昭之心也人尽皆知,这些人就是想重启情报网,织一张网,把情报全部融入,我党干部就猜想,郑蕴侠一旦落网,一定能牵扯出更多的情报,于是抓紧抓捕。

郑蕴侠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抓捕入狱,郑蕴侠其实没想太多,他心大,也不怕死,小心地藏了八年。但心里却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妻子,他不知道她是否安全,他唯有一身清净,才能保全自己的妻子,这是他最后的愿望。

郑蕴侠被关押在重庆专门羁押反革命的第二看守所,这里虽然看守很严格但是其他条件很不错,能时不时看个电影,伙食也很好。郑蕴侠倒也享受这场牢狱之灾。

判决终审当天,本应被判死刑的郑蕴侠居然又一次死里逃生,在当时“可杀可不杀的,一律不杀”的政策下被改为了15年的有期徒刑,他就这样在体育场的万人公审大会上,重获新生。

1961年,他加入了一个煤矿站,郑蕴侠在这里表现很好,得到了上级的多次表扬,终审改判的那天,他的同伴们也非常震惊,他们同样为郑蕴侠感到高兴。

郑蕴侠非常珍惜这样平凡普通的日子。即使是在煤矿厂里困难前行,举步维艰,但他仍然不放弃,由于表现良好,我党甚至给他开了赦免的证明,他顿时流下了热泪。

1975年,郑蕴侠被特赦出狱。他成了一个普通人,这是他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这种平淡的生活,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1981年郑蕴侠当上了政协委员。即使是罪恶的他也能得到来自国家的鼓励,郑蕴侠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在岗位上表现十分突出,他申请回到了被捕前小镇上的县里,在当地展开了教学活动,成为了一名教师。

他入狱前学习到的军事和法律知识对于他的教学活动有着很大的帮助,加上黄埔军校和上海法学院的光辉学历,使郑蕴侠在县里中学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郑蕴侠的教书方式十分有效,在县里的中学和学生们一起学习,他的学生也反馈说从郑蕴侠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因为郑蕴侠的人生是淌着血过来的,所以他对于教书育人很感兴趣,与此同时他也事无巨细地关心爱护妻子,这种新生使他发自内心的快乐。

但是郑蕴侠却在2000年因为身体原因辞职,回到家中照顾双目失明的妻子。

郑蕴侠在家无事可干,为了报答国家的培育,闲来无事之际他就开始写作。郑蕴侠把他的亲身经历和他参与国民党的罪行一一罗列,写成书,言辞狠厉,加上真实的记忆,在社会上受到诸多好评,他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着,批判和揭露了很多国民党不为人知的罪行,他希望这样能为自己减少一些罪恶。

郑蕴侠在多个平台上发表了很多投稿,像著名刊物《大公报》等,他犀利的风格和真实的历史使得他的书有人推崇,他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强硬的笔力,写出了一部又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书。

郑蕴侠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中统的那些年,写成了《中统秘闻——一个健在的中统少将的自述》一书,向人民光明正大地披露国民党的罪行,他耗时十年的时间,写成了共计76万字的回忆录——《风朝雨夕楼文集》,这是他后半生的所有心血。

不光是文字,他在职特务20余年期间,还搜集了数额巨大的照片,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被郑蕴侠暴露在世人眼前。

这些材料都属于历史事实的一手资料,非常珍贵,不仅对于当时的人民群众有所轰动,对于现在研究历史也十分有帮助。郑蕴侠在后半生不仅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2005年,郑蕴侠参加了在贵州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庆祝会,他受邀去台上讲话,可一向能言善道的他,在台上竟数次哽咽,被自己的眼泪打断了好几次。

郑蕴侠感慨道,因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是从贵州开始的,他的逃往之路也是在贵州结束的,在贵州这个不大的地方 他竟然经历了这么多的事儿。

在贵州收获了爱情,体验了卖货郎的平凡生活,也由于一言之失,在贵州被抓捕,他的喜怒哀乐都留在了贵州,所以改造后,他仍然选择在贵州中学教书,他喜欢贵州这个地方。

郑蕴侠

郑蕴侠这些年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全都留在了身后,他的一生有血有肉。2009年7月10日,年迈的郑蕴侠逝世了,享年102岁,算是长寿了。他离世前有一条遗言,就是想要去较场口看看。

因为“较场口血案”是他指挥领导的,他想去那里忏悔自己,他欠较场口一句道歉,郑蕴侠非常后悔,但这已经没办法实现了,中国人常说:生前事生前毕,死后不再提。人们常以盖棺定论来评价一个人物,那么就这样盖棺定论了吧。

郑蕴侠的人生可以说是曲折而又离奇,他幸运而又不幸,他生不逢时,如果当初挖掘他的是中共的同伴,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吧。

然而一切都已成定局,那段用鲜血铸就的历史中还有许多像郑蕴侠这样的人,人们会铭记于心。希望永远在,光明也总会到来。

  • 友情链接
  • 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