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格:一个包罗万象的灵魂
2024年04月22日 靓嘟嘟
徐敏
编者按:
2004年12月28日,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着印度洋,这场肆虐的海啸造成22万余人身亡,200余万人流离失所。就像《洛杉矶时报》所说的,“这使得其他方面的人类境遇都变得微不足道”。在那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中,就包括一名71岁作家的去世——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在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留下了深刻印记。她经历并且见证时代的种种政治骚动,成为一种革命性文化的代言人,并将写作变成她毕生的历险。法兰西学院传记大奖得主贝阿特丽丝·穆斯利的《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一书,勾勒出这个“包罗万象的灵魂”一生的智性之旅。
一个流浪者,在相逢与交流中获得乐趣
苏珊的祖父母20世纪初从欧洲来到美国纽约,她出生在纽约。父亲是一名毛皮批发商,在纽约有一家办事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天津。那时天津是国际皮毛贸易的枢纽之一,苏珊父母结婚后很长时间都住在这里。不过,她自己直到成年后才来到中国,访问广州、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城市。
或许是由于天资聪颖,苏珊八岁时跳过了一、二年级,直接进入三年级学习。在一生的各种采访场合,她说过多次自己三岁就开始读书,可能六七岁就开始写作了。手头有什么就读什么,比如六卷本《悲惨世界》她可以一口气读完,为自己在很长时间内能和书中人物作伴而感到幸福。通过冉阿让和珂赛特的冒险经历,她发现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的兴趣,“在我大约六岁的时候,一头坠入爱伦·坡、莎士比亚、勃朗特姐妹和雨果、叔本华等人的海洋,自由遨游。我是在对文学的狂热中度过童年的。”苏珊在一次访谈中说。
十二岁时,她因为身患哮喘迁居亚利桑那州,这时她已经当起了记者,到处分发一份自编自印的报纸《仙人掌快报》,每份卖五美分。报纸专栏包括文学评论、政局解析,尤为特别的是,还登载当时正在欧洲和太平洋打响的战争的新闻。正是在太平洋海岸边的洛杉矶,她度过了青春期的最后几年,作为一名早慧的中学生,她跟托马斯·曼一起喝过茶,并开始入门学习古典乐。
苏珊拿到的剧本,简直是一个流浪者的人生故事。或者说,这是她自己选择和书写的人生剧本。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上了一学期课以后,她考入了芝加哥大学,该校当时富于实验性的课程与她那高于常人的智力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十九岁时,她不仅已经拿到学位,还成了妻子和母亲。为了追随丈夫,她搬去了(马萨诸塞州)剑桥镇,继续在那边的哈佛大学求学。从那里,她又去了牛津、巴黎,但在离婚后,又重返纽约,回到了她出生的城市。从此之后,她永远都有一个纽约的地址,尽管某些年份她更多是住在巴黎、米兰、柏林、巴里或者萨拉热窝……
对“您是谁”这个问题,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我在美国时并不觉得自己是美国人,但我又从未像我在国外时那样美国化。一切都令我感兴趣,我所忧虑的只是我能否始终保持公正。吸引我的是那些最为蜿蜒曲折的心灵之路。关于它们,我想要用各种方式去描写。”
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
在文化界,苏珊和西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被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给她带来广泛声誉和影响力的是出版于1966年的第一部论文集《反对阐释》,这也是她成为美国“现有的目光最敏锐的论文家”的奠基之作。
出版《反对阐释》时,苏珊年仅三十三岁。该书收录了26篇随笔与评论,评论的锋芒涉及先锋派文学、戏剧、电影,她试图展现一段追求知识的旅程,宣扬一种思想,一种美学观点。如评论集的最后一篇《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在该文中,她捍卫了文学与艺术领域的文化,认为就像科学一样,它正处于进化之中,随着时代而变形,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是一成不变的。“一架机器的美,一道数学题解法的优雅,贾斯珀·约翰斯一幅画或戈达尔一部电影的品格,以及披头士乐队的音乐与个性中的美,现在对人们来说都可以接受了。”苏珊这样阐述艺术的感受力填补了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断层”。
这本论著的出版给苏珊带来了极大的关注,也伴随着很多争议。不过,《评论》杂志的主编诺曼·波德霍雷茨给出了一锤定音的结论:“苏珊的才华解释了她的声名卓著,但她一夜成名的程度只能归因于当前文化中存在的一个空缺。……她博学多才,相貌标致,下笔如飞,同时属于评论界与小说界,还颇有几分刻毒。”
漫绘:孙婷婷
苏珊另一本极有影响力的论著是1977年出版的《论摄影》,这部著作完成得非常缓慢和艰难,原因是疾病和对随笔这种体裁的有心无力。有好几回,她都一再强调,有时需要六个月才能完成一篇随笔。书中除了关于摄影或评论的文章,还有一些和文学与哲学相关的文献。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的“沉思录”而非“论著”,女作家在书中提出的都是原创性问题,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苏珊一生有过数名伴侣,其中不乏女性伴侣,《论摄影》这本书的题词就是“献给妮科尔·斯黛芬”,她是这本书出版时苏珊已经分手的一名伴侣。因为书中主要部分是妮科尔在身边时写成的,两人也共同讨论过一些想法,所以扉页上保留着这句题词。
苏珊的思想著作影响深远而广泛。她始终置身纽约、巴黎思想文艺界的先锋前沿,在友人,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的相伴与交锋中,肆意品尝极致智性的美妙滋味。
永不餍足的好奇心和作品的丰富性
苏珊最重要的身份是女性知识分子,思想界、文艺界的批评家。不过上文中提到的集中反映她思想成就的著作,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及她根据自己经历写成的文论《疾病的隐喻》和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美国》。
1975年8月,回到纽约的苏珊下决心尽可能地减少外出,以完成各种各样的文稿。然后改变人生航向的大事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她隐隐感觉到一侧胸部有个异常的肿块,儿子戴维竭力劝说她去检查,做了深度检查之后,医生证实她已经乳腺癌晚期,纽约最大的医院之一的一名医生说她已经没有生存的希望。她的一部分朋友为她筹集手术款项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治疗的希望。后来从巴黎地区博比尼市的癌症专家吕西安·伊斯拉埃尔教授那里找到了希望,这名教授觉得尚未到无药可救的程度。经过了多次反复和气馁之后,1976年春,苏珊慢慢恢复了活力。她在回忆这段艰难的治疗经历时说:“恐慌。动物性的恐怖。我的反应相当原始,比如在最开始的几个月,我只能开着灯睡。我害怕黑暗。你真的会有这样一种印象,就好像在盯着黑洞看。”
《疾病的隐喻》完成得很快,因为这是写一个与她日常生活有关系的题材。她不仅掌握着这些题材,并且感觉到这本书将是有用的:“《疾病的隐喻》中我写的东西,我知道不仅真实而且有用。能在当时就给人们带来帮助,以有实际用途的方式。”虽然不是自传性作品,苏珊承认这个写作经历起到了情绪宣泄作用。
苏珊一生共有四部小说作品,只有《火山情人》真正取得了口碑与商业的双重成功,晚年写波兰著名女演员赫莲娜·摩德洁耶夫斯卡移民美国的故事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获得了2000年国家图书奖,不过在读者中并没有良好的口碑。
如这本《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的作者阿特丽丝·穆斯利所言,要简单概括苏珊的人生是很困难的。她对一切皆感兴趣,永不餍足的好奇心推动她走向摄像机或剧院后台,促使她选择最多样化的题材,学习多种语言,从不中断旅行,以及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004年12月28日,苏珊·桑塔格因癌症去世。正如她在1972年考虑写一篇关于“女性如何死亡”的文章时预见的那样,她的死亡完成了她一生的“工程”:“死亡的事实,不一定是一桩艺术行为,却使生命成为一件艺术品。人一旦死了,就会变得清晰可读。这段人生,如此令人困惑、自相矛盾,现在却都有了秩序。如果你站在一个人的死亡的彼岸回望过去,这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向着她的死亡汇聚过来。”
- 哪些股票适合炒短线-短线哪种操作模式成功率高?一位十五年老股把短线秘诀分享了出来
- 豪客来股票-豪客来牛排又出秋季新品又打折颜值这么高,碾压所有牛排店
- 002601股票行情-钛白粉产能亚洲第1,每年副产氢气1亿方,股价回调71%,市盈率仅11倍
- 仙桃股票分成-仙桃居然有这么多摆摊区,每一个都人气爆棚,你都逛过吗?
- 股票的优点和缺点-中国股市:炒股做短线好还是长线好?看完此文你心里将有明确答案
- 长阳重炮股票-一位优秀交易员坦言:谨记“进二退一,追涨捂股”,毫不犹豫买买买,真正做到追涨不追高
- 美国股票怎么买-美国股市的沉浮,对投资者而言,是机遇还是挑战?
- ouyiapp官网下载 ouyiokx官网 好用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
- 菠萝理财怎么样-财富之路:人生阶段的理财智慧
- vr虚拟现实股票-元宇宙第一股,连续三年入选中国VR50强,利润率高达70%,股价仅5元